摩崖碑碣

   一、摩崖石刻

      位于紫柏山麓的张良庙内外及庙门南侧公路山崖,以明清及中华民国时期的雕凿为主。重要摩崖石刻100余块,字体遒劲有力。除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题词、吟咏、楹联等碑碣外,大都为军旅将士歌颂张良历史功绩和高风亮节之作,如“雾霭赤松”、“紫柏神峰”等。其次,张良庙内石梯摩崖石刻,辞文丰盈,字字珠玑。虽取典雷同,然神采迥异,借古抚今,各抒胸臆,景墨相映,别有妙趣。“山月借栖隐”、“天风度步虚”的石联,配以“紫柏中峰”的石额,极尽飘然欲仙之情。其他,诸如“其犹龙乎”、“云山苍苍”、“步云”、“石松”、“神仙福地”、“飞翠”等,比比皆是。此外,近代志士名流在张良庙周围的石崖上也刻有“功垂宇宙”、“奇人奇地”、“英雄退步即神仙”、“成功不居”、“英雄蝉蜕”、“达人知机”、“翠屏仙隐”、“云横紫柏”、“名山仙境”、“水抱山环”、“功垂千古”等语。在回云亭的左侧,有一块赞颂张良功成身退、品德高尚的摩崖题诗。诗云:“世乱则进,功成乃退。宰相事业,英雄本色”。

      二、唐开元佛龛

      位于柘梨园乡驼羊沟口的古褒斜栈道旁。佛龛内有摩崖观音造像,左右有普贤、文殊二弟子。佛龛宽0.66米,高0.63米,深0.2米,佛像总高0.35米,二弟子各高0.32米。下方有莲台,高0.12米,造型优美。佛龛下右行竖有刻文。佛龛还有遮雨石檐,因年久风雨蚀损,模糊不清,仅显“唐开元二十八年……七月七日……”字迹。

      三、石雕

      (一)石香炉 张良庙、玉皇庙、红武寺和马道镇凤鸣禅寺内均有石香炉,为明末清初雕刻,且有线型图案,精美别致。

      (二)石柱与石狮 张良庙内回云亭,为大理石柱擎顶的歇山式四角亭,三面石栏相围,兽脊龙吻腾飞九霄;四角亭柱会伸亭内,各垂卧两尊石狮,雄立亭前。石桌方正,石椅凉澈,石凳鼓形,雕有麒麟、牡丹、云纹、几何纹等图形,造型工艺俱佳。

      四、碑碣

      古栈道两边,因寺庙遗迹甚多,故碑碣亦丰。主要碑碣如下述。

      (一)“寒溪夜涨”碑碑高1.1米,宽0.58米,厚0.2米,圆额,直线边,上刻“寒溪夜涨”四个大字。马道驿丞黄绶于清嘉庆十年(1805)立。位于马道镇樊溪河汇合褒河处的“凤鸣禅寺”之下。

      “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碑,高1.5米,宽0.88米,厚0.23米,圆额花边,上刻“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褒城县知事万世漠于清乾隆八年(1743)立;又于咸丰五年(1855)由马道士庶人等重新刻立。

      《恭记邑侯贺太老爷(仲瑊)新建樊河铁索桥德政碑》文载:“吾邑马道,为秦蜀通衢。近街迤北,旧有桥,志传汉舞阳侯所建,故以‘樊河’名”。清道光十五年(1835)立。

      以上三碑,1993年4月,留坝县人民政府将其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并修风雨亭以蔽之。

      (二)《怀山好》词碑 嵌于张良庙内拜石亭正面墙壁上。碑高1.72米,宽0.75米。词为明代隆庆五年(1571)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所撰。

      (三)《归山好》词碑 位于张良庙拜石亭背面墙壁上。碑高1.75米,宽0.68米。词为明万历五年(1577)官阶正三品的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并封太子太保张佳胤所撰。

      (四)“英雄神仙”碑位于张良庙北花园南角的“拜石亭”前。碑高2.6米,宽0.84米,碑体巍然,居高临下,“英雄神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赫然醒目。为中华民国8年(1919)陕南镇守使管金聚撰。

      (五)《紫柏山免粮记》碑位于张良庙正殿前拜殿左侧。碑高2.08米,宽0.90米,厚0.25米。工艺精巧。碑文记载了留侯庙前朝的兴衰概况和蠲免杂徭等情况。正文18行,近600字,为书法楷模。碑文系明代崇祯元年(1628)蜀观察使前吏部考功司郎中汉中郡人李一鳌所撰。

    (六)《留坝厅水利章程》碑原立于留坝县东门外汉王城三皇庙对面之劝耕楼下。现倒在县城关镇大滩村第六组一家村民墙后。碑两道并列,长方形,高168厘米、宽20厘米,额高40厘米;刻楷书51行,满行60字。保存完好。碑文系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