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里, 处于人口众多、 广种薄收的时候, 对我们出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经历过那些记忆犹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和经过。 当时处于 “以粮为纲、 全面发展” 的思路, 由于人口多, 走集体化种植经营模式, 劳动收入不增值。 所产粮食, 劳动日值满足不了个人生活的需要,时常饿着肚子, 吃不上饱饭。 成年的农活很多, 一年四季是干不完的状况。那时候, 人员居住比较分散, 山上、 坡边、 沟里、 河川到处都居住着人家。 土地也比较分散, 哪里有人家, 周围就有十几亩坡地。 六七十年代, 由于人口的增加, 粮食产量上不去, 当时的生产队、 大队、 甚至公社负责人都要拿下人均千斤粮食生产任务。
处于当时的环境氛围, 人们只有在山上毁林开荒, 广种薄收。不然的话, 只凭原先的地是完不成粮食产量的。在山上开了荒, 大片大片的森林砍掉了, 开出了刀耕火种的成片坡地, 种上玉米、 黄豆等作物, 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最大、 最多, 种的老品种辽东白, 产量低, 但只要有收成就行, 地里有收的, 社员有分的口粮, 除上缴国家公购粮外, 多收了粮食社员多得粮, 那是人们最喜欢不过的事了。 种的土地多了, 劳力少也就忙不过来了,前边种的早的玉米都可以锄草了, 后边还在开荒播种, 农活一大滩, 就是干不完。
高山坡上玉米种多了, 面积大, 不但要锄草管理, 还要守好号, 防黑熊、 野猪损坏糟害玉米。晚上守号防野兽吃, 白天成片地块还要驱赶乌鸦防叼玉米棒子。每年小暑过后, 在成片的玉米地里要搭上号棚子, 有旧棚子在, 再割些茅草培补翻盖可用。 如新开的荒地上, 就要搭建新棚子, 一个棚子三个工, 三人一天就盖起了。 材料就用些杂木树棒、 竹子、 茅草、 葛藤。晚上守号有远近, 远的号棚一晚上挣 7 至 8 分工, 近的挣 5 至 6 分工。守号人不分男女, 有老人、 年青人, 男的居多, 不论天晴下雨, 忙闲之分, 都要坚持晚上到号棚子守号。走的路程远的八九里, 近的四五里路。
晚上守号, 要在号棚生上柴火, 因为柴火和烟雾味也可驱赶野兽, 同时还起到 “火” 伴的作用。最早的守号人, 晚上在号棚里敲打木梆声, 以示驱赶野兽。守号人的驱赶花样很多, 有的唱山歌, 有的吹萧, 有的吹笛子,
有的吹锁呐, 更有甚者还拉上二胡。吹唱调子各有千秋, 有山歌和现代歌曲, 也有土的和洋的, 不论好听与否, 只要有声音驱赶就为好。 深夜在高山坡上, 显得沉静, 唱歌吹乐做声, 一是解除人们的身体疲劳和带来精神的快乐; 二是惊吓野兽不到地里边来吃损庄稼, 起到驱猎护秋的作用。守号从小暑到秋分时节, 大约八九十天, 等到把玉米收完后, 就不再守号了。 守号人也要有运气, 号棚要是遇到野兽多的地方, 那损害的庄稼就要多, 要是折算超过七十斤以上,守号人就要赔偿的,年底从你的口粮分配中扣除。损害七十斤以下的就不再扣了, 在近百天的野外守号护秋, 虽然是辛苦一些, 但对一生忙碌的农民来说, 也有一些受益处, 身居高山心幽静, 空气清新肺活增; 晚睡早起多灵气, 绿色山野盼秋去。
(袁华亮)